【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中国海油近日宣布,其在我国南部海域的某超深水探井,以11.5天高效完成钻井作业,打破了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此次突破验证了我国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和超深水钻完井领域的“优智”技术实力,对推动深水油气资源规模性增长、加快深海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钻完井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技术“三高”特点,深水钻完井的复杂程度则更高,风险更大。中国海油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钻完井专家李中表示,目前我国深水钻完井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均处于世界领先行列。“我们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优智’钻完井技术体系和精益管理模式,将深水钻完井作业任务拆解成数百个‘常规操作’环节,并统筹多个专业技术团队协同配合完成任务,实现深水钻完井作业全流程的安全优质高效。”
“十四五”以来,我国深水井钻完井作业量较上一个五年环比增长超74%,不仅支撑起大型深水油气项目的建成投产和海洋油气产量的持续攀升,更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钻完井技术的迭代突破。为加快深海油气开发,中国海油在深水、超深水、高温高压、超高温超高压等多个高技术、高难度领域开展钻完井作业,高效钻探了“深海一号”一期/二期工程、陵水36-1等代表性深水气田。
2024年8月7日,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气田陵水36-1成功钻探发现,中国海油钻完井技术团队首创超浅层高效成井工艺。同年8月26日,“深海一号”二期开发井钻完井作业提前完成,中国海油向加快深海油气开发迈出重要一步。该气田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地层温度达138摄氏度,地层压力超69兆帕,中国海油钻完井技术团队攻克了“深水、深层、高温、高压”四大世界级行业技术难题——通过精细刻画地层压力剖面、精准揭示风险分布规律,将压力控制精度提升至0.2兆帕以内,有效应对“窄压力窗口”挑战,大幅降低井控风险。
2024年9月10日,中国海油在荔湾4-1构造超深水海域钻获一口天然气井,测试日产天然气无阻流量43万立方米,标志着我国超深水碳酸盐领域勘探首次取得重大突破。此次钻完井作业通过优化井眼轨迹设计和随钻测井技术,首次成功在1640米超深水下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实现水平段钻遇650米气层,揭示了我国超深水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随着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建成投产,我们实现了海上复杂油气资源的规模开发,这些大工程也带动了我国海洋钻完井装备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和海洋钻完井技术人才队伍的培育壮大。”李中说。
李中表示,深海油气开发是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前沿。未来,中国海油的深海油气开发技术还将向更深、更快发展,通过数智赋能,实现从经验主导到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跨越。“深水油气钻完井技术突破不仅能提高作业效率,更能为全球深海油气开发提供‘中国方案’,彰显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实力,为我国加快深海油气开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他说。
0 条